百家姓之刘姓的起源与来源

好名字 www.hmz.com 时间:2015-10-09 编辑:小白

百家姓之刘姓的起源与来源
  朋友们都分别对自己的姓氏都有多少了解呢?都知道自己的姓氏的来源起源吗?反正多知道些知识总是好的,今天好名字网的小编就就为刘姓的朋友们搜集了相关资料给你们科普一下自己的姓氏是怎么来的。
刘姓的来源之迁徒分布
  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虽然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五十二位门阀,但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千二百四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15%左右。
  刘氏最初发源于今河北省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
  祁姓刘氏传至战田时,有人在魏国任大夫,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有子刘清,辗转迁移到今江苏丰、沛之地。刘清生刘仁,号丰公,刘仁生刘煓,字执嘉。执嘉有四子:伯、仲、邦、交。第三子刘邦,即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处皆有刘氏,并已形成了全国第一大姓氏。
  两汉时期,刘氏的迁徙主要是由祖籍丰沛地区经长安和洛阳两个国都向全国各地辐射,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而不断向四方迁徙,其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靠蜀汉。魏晋南北朝之时,刘氏大举南迁,在这同时有许多少数民族刘氏加入到汉族刘氏之中。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纷纷南迁,彭城刘氏宗族成员也大批南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形成东晋南朝时期著名的京口刘氏。
  魏晋到隋唐五代,刘氏的迁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刘氏由华北、西北、大漠、关外地区向中原地区迁徙,如匈奴刘氏南迁河南、东阳一带,鲜卑刘氏和后来的沙陀刘氏也内迁中原。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刘氏长期在中原定居,接受中原汉族的文化和传统,最后完全汉化。另一方面,因为中原地区长期战争而动荡不安,为了躲避战争的灾难,原来居住在中原、华东、江北地区的汉室后裔刘氏,纷纷向东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其中,主要是原居丰沛一带的楚元王后裔彭城刘氏、原居河北的中山刘氏和原居山西的洪洞刘氏向东南江浙闽一带迁移。
  隋唐时期,刘氏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朝以后,刘氏就已遍布全国各地,从明朝末期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明清时期刘氏一方面继续保持晋唐以来就开始的由华北向东南的迁徙大势,同时又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开始大规模地由东部地区向西南地区迁徙,并由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大规模向南洋地区拓展,从而形成了刘氏的第一次移民海外高潮。在中国历史上,刘氏族人可谓占尽风光。历史上刘氏称帝者共有六十六人,先后建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后汉、南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刘姓,以邑为氏,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刘姓人口有8000多万,称得上是“遍地流(刘)”。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 汉末三国之际 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 唐代和宋代, 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从明末开始, 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如今,刘姓已经成为新百家姓排名中排名第4位的大姓。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因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莫不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而称为彭城刘氏。彭城也就历来都被视为刘氏的正宗郡望,宋朝以后更成为天下刘氏的统一郡望。西汉初,汉高祖刘邦邦的小弟刘交受封为楚王,史称楚元王;后来,汉宣帝刘询又封皇子刘嚣楚王,史称楚孝王。因此,彭城刘氏也就分为两个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刘交派;一是楚孝王刘嚣派。彭城刘氏之称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彭城刘氏就是汉家刘氏甚至天下的代称。狭义的“彭城刘氏”仅指则仅指刘交和刘嚣的后裔。
  沛 郡: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但作为姓氏郡望意义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汉时的沛郡。沛郡刘氏望族多出自西汉皇族楚元王刘交之后。如淮南王刘安,就是沛郡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居沛县。三国魏扬州刺史刘馥、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晋代名将刘毅(齐悼惠王刘肥之后)、丹阳令刘恢等,都出自沛郡。
  他们的子孙后代在南北朝有多人做官,因而沛郡刘氏在当时成为江南大族。据《元和姓纂》记载,沛郡相县刘氏是楚元王刘交小儿子棘阳侯刘调之后。这支家族在晋代有荆州刺史刘翁叔,生子刘弘,任晋光禄卿、丹阳尹。刘弘之子刘琰,字真长。刘琰之孙刘巘,梁朝著名学者,人称“文范先生”。刘巘五代孙刘显,生二子:刘輶、刘臻。刘輶玄孙刘济,唐朝中书舍人。刘济之孙刘伯华,官任工部郎中,生子刘颂、刘茎、刘衮。刘颂,唐朝左补缺;刘衮,检校郎中;刘臻,隋朝时任仪同,封铙阳公。刘臻之子刘翁彦,金部郎中。沛郡刘氏另一有支出自东汉时皇族。刘秀之子刘辅为沛王,其后代世居沛地成为大族。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
  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弘农郡刘氏大族出西汉皇族,是汉高祖的哥哥代王刘喜的后裔。代王后裔到东汉时有刘琦,官任司徒,始迁居弘农。刘琦之子刘宽,汉恒帝时任南阳太守,累官至太尉,封逢乡侯。其后裔刘隆仕南朝宋为冯翊守,后避居汝颖。刘隆的后代历南北朝到隋唐,世代有人为官,成为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唐朝时,弘农刘氏有刘元立,任商州刺史。又有刘钦忠,邓州刺史。他的孙子刘长卿,任工部员外郎。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河间郡刘氏同样也出自汉皇族,又分为两支。一支是西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的后裔。另一支则是东汉章帝之子河间孝王刘开的后裔。河间刘氏在历史上名人辈出,如唐朝著名宰相刘仁轨所在的尉氏刘氏,就是河间刘氏的分支。唐朝时期,河间刘氏还产生了一位著名的诗人刘长卿。此外,如金代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南宋时伪齐皇帝刘豫等,都是河间人。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一时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二是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
  三是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四是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西汉时期,汉景帝封儿子刘胜为中山王,史称中山靖王,蜀汉刘备家族就是中山刘氏之后。今日绝大部分中山刘氏都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另外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封第五子刘中山。但后世中山刘氏中,至今尚未发现有自称是中山王刘焉后裔的。唐朝时,中山郡刘氏在当地就已经衰落。宋元以后,随着源出中山的客家刘氏的崛起,中山郡也重新在刘氏宗族中扬名起来。
    顿丘郡:汉朝初期置顿丘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下领四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曾废黜。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据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记载,顿丘郡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之后。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黜,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阳郡刘氏出自西汉长沙定王刘发,为长沙刘氏的北派分支。刘发是景帝之子,封长沙王。后裔有很大一部分北迁河南南阳一带,其中一支更发展为东汉皇族。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辖七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废黜。北宋朝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明、清两朝为州。民国时期废州改为县。东平郡刘氏出自汉皇族,有很多支派。汉宣帝第四子刘宇受封为东平王,其后又有成阳共王刘喜之子刘庆封东平侯。后汉皇子刘苍也被封为东平王。他们的后代形成东平刘氏各支,为当地豪强。汉桓帝时,东平宁阳人刘梁聚众讲学,影响很广。汉末刘桢,为建安七子之一,系东平刘氏后裔。明朝著名水利家兵部尚书刘大夏家族,也自称东平刘氏之后。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高平郡刘氏出自鲁恭王刘余。刘余为汉景帝第五子,立为淮阳王,后徙封于鲁。他的儿子刘骄封郁桹侯,徙居高平。刘骄九代孙刘表,字景升,汉末任荆州刺史。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东莞郡刘氏为西汉齐悼王刘肥之后。刘肥生城阳景王刘章,传国九代至刘津,被光武帝刘秀封为平莱侯,徙居东莞。其后裔有刘穆之,徙居京口,仕南朝宋,累官尚书右仆射。还有刘勰,为南朝梁著名文学评论家,著有《文心雕龙》传世。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平原郡刘氏支众多,都出自汉皇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汉高祖之子淮南厉王刘长生济北贞王刘勃。刘勃的儿子刘崇,始迁居平原高唐。其后裔至晋代有刘实,字子真,为刘崇的第十一世孙,官任太常,封循阳侯。南朝齐将领刘怀珍,为汉景帝之子胶东唐王刘寄后裔。刘寄传国五代,至后汉有刘暹,居平原,至唐而绝。平原刘氏名人还有南朝梁学者刘峻,在东阳紫岩山讲学,从学者无数。另外,后汉和帝长子刘胜曾封平原王(怀王),其后袭封者甚多,如乐安寿王之子刘得、河间孝王之子刘翼等,均封原平王。
  兰陵郡:兰陵郡始建于西晋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是从原东海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丞县(今山东枣庄峄城镇),下领五县,其时辖地包括今山东枣庄、滕县一带地区。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黜。兰陵郡又称济宁、氶县、枣庄。夏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南属鄫国,北和西部属滕国和薛国。商朝时期,今枣庄地区西北部为滕国、郳国和薛国,东北属鄫国,中部为蔇国,南部为偪阳。西周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属鄫国,南部属偪阳,西属薛国,北属滕、郳二国。春秋时期,今枣庄地区东属鄫国、南属偪阳国,西部属薛国,北部属滕国和小邾国。战国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为兰陵、南部为傅阳,西为齐之舒州,北部为齐之滕国。
  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二年(丁未,公元前254年),今枣庄地区全境属于楚国。秦朝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为郯郡的兰陵县、鄫县,南部为傅阳县,西部为薛郡的薛县、戚县,北部为滕县。西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国、南部为楚国。东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属东海郡。三国时期,今枣庄地区全境属魏。两晋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初属鲁郡,先后置蕃县、薛县、公邱县、戚县,南部属兰陵郡,先后置氶县、鄫县、阴平县、昌虑县、合乡县。南北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郡,辖蕃、永兴、昌虑,南属兰陵郡,辖氶、鄫、傅阳。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大宝元年(庚午,公元550年)以 后,今枣庄境内只有氶、蕃两县建置。隋朝时期,今枣庄境内北为蕃县,后改为滕县,南为兰陵县,后改为氶县。唐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属河南道,北置滕县,南置兰陵县,后改为氶县。宋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为氶县。
  金国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置峄州。到了元朝,今枣庄地区北部置滕县,南部 置峄州。明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属济宁府,后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后降为峄县。清朝时期,今枣庄境内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县。民国时期,沿袭清朝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今枣庄地区仍为滕、峄两县,属济宁专署领导。1960年庚子,峄县改为县级枣庄市。1961年辛丑枣庄升格为山东省省辖市。兰陵郡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武帝之孙、广陵孝王之子兰陵侯刘宜的后裔。刘宜在汉宣帝时受封为兰陵王,至于莽时绝封,其后裔为兰陵刘氏主脉。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一是治所以郯(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
  二是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三是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东海郡刘氏出自东汉皇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长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裔。刘强是刘秀长子,郭皇后所生,本立为皇太子。郭后被废后,刘强贬封为东海王。其后裔嗣王封侯者甚众,遂衍大族。汉朝末年,有东海郯人刘虞,出任幽州刺史,累官至太尉,封容丘侯。后与公孙瓒不和,为其所害。
    南 郡:始建于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癸未(癸未,公元前278年),汉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荆州),下辖十八县。其时辖地在今荆州、宜昌、宜城、南漳、荆门、华容、远安、当阳、第秭归、巴东、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一带地区。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被废黜。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南郡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武帝的儿子代王刘参曾孙代王刘义的后裔。南朝宋时有刘凝之,其父刘期公官衡阳太守,家于枝江为大族。刘凝之慕老莱子、严子陵为人,性好山水,携妻子泛游江湖,隐居衡山,终身不仕。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高阳郡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淮阳宪王之子高阳侯刘并的后裔。刘并在汉平帝时受封为高阳侯,王莽篡汉时免爵。其后裔散居高阳各处,为大族。
  高密郡: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东汉时期改郡为县,隶属北海郡。南北朝后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一带。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高密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城阳共王刘章的后裔。刘章“传国八代,后分城阳置高密,遂为郡人。”
  竟陵郡:竟陵郡始建于西晋朝元康九年(己未,公元299年),是由江夏郡分置的,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钟祥),其时辖地在今钟祥、天门、京山、潜山、沔阳等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齐国以后,其辖境渐小,治所屡更,北魏时期改名为石城。竟陵郡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鲁恭王刘余的后裔。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鲁恭王余裔孙章帝封为竟陵侯,因家焉。”后汉有刘焉,为鲁恭王后裔,世居竟陵(今潜江)。其子刘璋,汉末为益州牧,后降刘备。
  高密郡: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东汉时期改郡为县,隶属北海郡。南北朝后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一带。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河南郡刘氏主支出自匈奴族。东汉匈奴左贤王去卑裔孙刘库仁,字没根,后魏时任南部大人、凌江将军。其弟刘眷,生罗辰,任定州刺史。其后又居辽东襄平,随魏孝文帝徙洛阳。罗辰后裔有刘崇望,唐昭宗时任宰相。其后至宋朝有刘温叟,官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有清操。
  尉氏县:春秋时期郑国设尉氏邑,秦朝时期置县,沿用至今。地在今河南省尉氏县。此支刘氏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复置广平郡,辖境扩大。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广平郡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景帝之子赵王刘彭祖之后。彭祖之子刘苍封广平阴城侯。刘苍死,嗣子有罪不得立,遂居广平肥乡。刘苍后代到唐朝出了三位宰相,即刘祥道及其子刘景先,为高宗祖;刘从一为德宗相。其族还有多人在朝中做官,贵盛一时。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朝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朝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范阳郡刘氏来自西汉皇族,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据《元和姓纂》记载,长沙定王刘发传国七世后,有支庶迁居范阳郡。东汉时,有司徒刘寿。
  东莱郡:东莱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治所在掖县(今山东莱州)。东汉时期移治黄县(今山东龙口)。晋朝时期改为东莱国。南北朝时期分为东莱、长广两郡。隋朝时期改为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唐朝时期亦为莱州。东莱郡刘氏来自西汉皇族,是城阳景王刘章的后裔。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城阳景王刘章第十(原误作七)代孙文王刘悝庶子别封为掖侯,他的后裔因居于东莱,后发展为该郡大族。唐朝吏部侍朗刘彤,就自称为其后裔。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并入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郡刘氏失考。史籍《元和姓纂》列其为刘氏二十六个旧郡望之一。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
  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刘氏兴起于隋、唐时期,其渊源一说来自蜀汉刘氏,一说来自楚元王刘交之后。待考。隋代有刘猛,官任通州刺史。刘猛之孙刘弘基,唐初开国功臣之一,任右骁卫大将军、太仆卿,封夔国公。其子孙在唐朝多人做大官,家族盛极一时。
  庐陵郡:庐陵郡始建于东汉朝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一说在江西吉安)。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到了唐朝时期,又改名为吉州。庐陵郡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长沙王刘发的后裔。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长沙定王之子刘仓,封安成侯,世居今江西吉安。刘仓后裔非常兴旺发达,蔚为庐陵望族。梁朝时有安成内史刘元偃,世代居信吉州,自称为刘仓后裔。唐朝有行昌,左司员外郎。他的孙子刘淑,任殿中御史。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
  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朝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一带,唐朝时期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丹阳郡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景帝之孙、江都王刘非之子丹阳侯刘敢的后裔。丹阳刘氏在唐朝有刘邺,字汉藩,任唐懿宗、唐僖宗朝宰相。他的父亲刘三复,官刑部侍郎,世居句容。
  南康郡:亦称南野县、南埜县。南康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南康多处发掘的恐龙蛋化石证明:南康在人类诞生前就充满生命的活力。隆木、坪市等乡分别发现的石镞、石矛,说明史前南康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龙回等乡镇的汉唐墓葬群,展示了南康古代灿烂的文化。南康在秦朝时期时属南埜(南野)县地。三国孙吴嘉禾五年(丙辰,公元236年)析南野立南安县。晋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名南康县。东晋后历代的中原汉人由于战乱等原因,举家南迁至南康落户,形成了南康客家人群,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晋太康三年(壬寅,公元282年)属南康郡,治所在雩都县(今江西于都)。东晋时期移治到赣县,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南朝宋永初元年(庚申,公元420年)属南康国。齐、梁、陈、隋属南康郡。唐朝时期又改为虔州,在唐开元四年(丙辰,公元716年),开凿了梅岭驿道,沟通岭南与中原。
  古驿道上的重镇南康,经济文化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了古驿道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衣冠文物之名区、财赋舟车之都会”。五代十国属百胜军。南康属昭信军。宋属南安军。元属南安路。唐宋以来,诗人贾岛、苏东坡等墨客骚人在南康题咏唱和,留下了不少名句佳话。明、清属南安府。民国时期先后属赣南道和第十一、第四行政区。1949年8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康,属赣州分区(后为赣西南行政区直属县),1951年6月属赣州专区,1954年属赣南行政区。1964年属赣州专区,1971年属赣州地区。1995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康县,设立南康市(县级)。1999年赣州地区撤地改市后属赣州市。南康郡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楚元王刘交的后裔。据《元和姓纂》记载,楚元王刘交第六世孙刘延寿的裔孙刘璠始居南康。刘璠的第六世孙刘惠骞,南朝萧梁时任同州刺史。刘惠骞的孙子刘悔陵,唐朝时任少府监。宋元以后,南康刘氏更加兴盛。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广陵郡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武帝的第四个儿广陵厉王刘胥的后裔。刘胥在汉宣帝时受封为广陵王,刘胥的四个儿子均封侯。后刘胥图谋不轨,赐死,诸子废为庶人。元帝时又立胥子刘霸为广陵王(孝王),传国至王莽时绝。刘胥的子孙世居广陵,形成大族。东汉时有刘胥第六世孙刘贶,官任司徒。又有刘辩,任清河太守。刘辩之子刘瑜,桓帝时官拜议郎。桓帝死时,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杀宦官,失败身死。晋代刘颂,官至廷尉、吏部尚书,其家世居广陵,为名族。当时同郡有四大姓:雷、蒋、彀、鲁,均在刘氏之下,时人为之语云:“雷、蒋、彀、鲁,刘最为祖。”
  长沙郡:周朝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灭楚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等地。西汉改郡为长沙国,东汉仍改回为郡。长沙郡刘氏出自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刘发后裔封王侯者甚众,分居湘鄂各处,形成大族。
创修族谱序      
  盖闻数典忘祖,鲁史所记。收族敬宗,周礼所重谱也者。其溯渊源辩昭穆所以数典而不忘祖也。其笃宗盟重根本所以收族而敬宗也。且能使千秋万岁而后尤知。一本散为万殊,而万殊仍归一本谱之为义诚可为重大矣而不可缓矣。稽我祖系出妫汭累代显宦明达不乏其人。      传至元末,高始祖 友谅公因与明太祖争衡天下失利江西鄱阳湖。遂潜布子孙,兹居至  始祖留忠公旋恐访逮被害,更陈为刘。以故所生六子曰温曰良曰恭曰剑曰让曰盛概以刘为氏。温良恭三公乏嗣无传。
  让盛 二公虽传有数代,其子或孙迁徙,其或后世绝继,然代远事淹,实无法稽考。独剑公于明永乐二年由赣迁楚,奠居临澧太浮山之麓黑沙溪。讫今有五百余年,相传近二十代,户口达百,人文慰起,世泽绵延。非先人积德累仁曷克臻此。先辈嘉珮公等念人丁渐繁,宗庙尚缺,爰卜地创修祖嗣。规模虽未宏厂而有庙翼翼,亦可聚族于斯,以妥先灵于无疆矣。惟遗谱牒未修。我等常引为恨事。      丁亥冬,蒸祭之余,宗人等群以修谱一事推余,育吾虽才愧庸碌,不堪负荷,然责有所在,义不容辞,自戊子夏创修以来,检裎残经,查考碑誌,不惮精力,惟有博挅旁谘,鞠躬尽瘁而已。甚或瓜遗误,世系不明,加以无文可考,无献可征,亦无罪于巫祖忘祖矣。
  然今鄂鹤峰乡溪坪一支,固已挅录付梓,而彼意岐支分犹未善其事,所望宗人等就上下一心,相亲相爱,务期上有益于先人,下有裨于后昆,不失追源溯本,敬宗收族之道矣。然光阴荏苒,忽忽悠悠,一载于兹,陨越之念未尝去诸怀也。所幸谱局同仁尚能共体时艰,积极工作,族之明达,力为赞劝,始于三十八年己丑夏告厥成功者也。     自兹而后,尊卑以序,世系以明。本宗本支保种 保族胥在此举。惟是规模草剙,炳炳麟麟,虽云有本可追 ,仓促之中,不无漏没,绳绳继继,尚赖后世厥子若孙增补而光大之。庶禄阁世家繁衍万世而无替也。是为序
刘氏族谱序      
  盖闻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无史不可以知历代之盛衰,族无谱不可以知祖宗之起源。是谱牒之修有关于宗族也大矣。予始祖自江西迁来讫今五百余载。始居临澧县太浮山之南麓者予始祖留忠公也。次居湖北鹤邑张溪坪予九代祖先照光宁公也。当予祖创基之时,沐雨栉风,跋涉山川,为子孙创业,垂统保世滋大不知若何艰难也。
  而为子孙者竟不知某公为某祖之子,某祖为某公之系,亦不知孰不昭孰为穆,此与数典而忘祖者有何异乎?是故予祖父朝德公于丁亥岁蒸祭祀祖,乃与各房长倡议创修族谱。各房皆踊跃听命。于是公以不屈不挠之精神督孙等冒霜露、登丘陵、斩荆棘、考察墓碑,后复加以参考,从事编辑,未经二载,即告完竣。然后吾族相承之统绪如某公为某祖之子,某地为某公之故居皆朗若列眉,彰彰可考矣。既幸吾族之谱牒有成,而又喜余祖父之能达其目的也,于是乎书。

本类推荐

2021年姓史的宝宝名字大全

2021年姓史的宝宝名字大全 核心提示 :2021年姓史的宝...

2021年陈姓宝宝好名字

2021年陈姓宝宝好名字 核心提示: 2021年陈姓宝宝好名...

2021年孙姓宝宝如何取名字

2021年孙姓宝宝如何取名字 核心提示: 2021年孙姓宝宝...

2020年好听的江姓宝宝名字大全

2020年好听的江姓宝宝名字大全 核心提示: 2020年好听...

2020年好听的颜姓宝宝名字大全

2020年好听的颜姓宝宝名字大全 核心提示: 2020年好听...